日治時期昭和7年(1932年)水源地、民國36年政府接收擴建淨水場、民國81年完成公園化、博物館化及環境教育。
照片說明得知,1922年規劃期,本址荒煙漫草、1932年完成掘井開始供水導,導入現代化淨水場,於2006年完成公園化、博物館化及環境教育。
於民國81年至91年為萌生期:
完成淨水場公園化,首由前任經理林經理於宜蘭營運所期間推動『淨水場公園化』,並開放水源禁地開放參觀。
於民國91至99年為成長期:
定位為水源生態園區博物館化,研提『藍與綠計畫』,成立水源生態園區,召募成立志工隊,接受網路申請並導覽,參觀人次逐年增加至7,000人次。
於民國100年後為蛻變期:
發展環境教育場所,並規劃發展取得環境教育場域認證,期能活化資產,並友善對待我們生存的環境,創造雙贏,讓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。
以台七省道為主要聯絡道路,離宜蘭市區約10分鐘車程,接深洲大道後15分鐘可抵羅東商城。
基地附近有員山公園、蜂采館、金車酒堡、勝洋水草、八甲魚場、香草菲菲、橫山頭休閒農業區、大湖底休閒農業區等遊憩據點,均已結合為水空間聯盟,可供規劃半日或一日文化生態休閒之旅。
本場所面積廣達21公頃,大致可分為自來水處理區、涵養池、水道與原生林,整體環境自然舒適,水體與植群的面積廣大,並持續提昇環境品質,建立以「水」與「原生濕地」為中心的原生水源生態博物館。
本園區因具有水源及自然生態優良條件,開闢為水源地後,經過完善的經營管理,已成為一處融合水知識、水安全、水生態和水文化的場域,近年來並建構成為具有人文、藝術、科技、生態、教育五大功能的水源生態博物館。